儿童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
我们进行感知训练的时候,往往也会用一种自主训练的方法。当儿童在训练中经过了反复的练习,那么这种自主训练就能够让儿童的感知变得更好。
老师在训练的时候一定要参加,这个时候是儿童的感知变成记忆的过程
具体来说就是儿童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,从固定思维到联想思维的过程。所
以说,这个阶段老师的作用就是保证孩子保持一种专注,这种专注被用来进
行感知训练。严格来说,让儿童只专注于当前的一个事物上。
简单地说,老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,一定要让儿童专注于获取知识上。
例如,在感知训练的过程中,老师要引导儿童专注于现在进行的练习上。要
想做到这个,老师也需要进行能力上的培训。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要遵从“尽
可能避免妨碍儿童自主发展,也要保证儿童自主发展的轨道是正确的”这个
原则。
这个时候,老师需要具备感知儿童是否专注于练习等一些事情,例如说
人与人之间的身体素质和感知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。也可以这样说,老师在
进行正确引导儿童的时候,老师本身具备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
在老师的工作中,教给孩子正确的读音以及名字是很重要的事情。大部
分的时候,老师要直接念出名字和一些词语,不带任何的修饰。在念的过程中
老师一定要读得准确,而且音量要大,这样就能够保证念出来的东西被儿童
清楚地听到。
举个例子,我们进行触觉感知训练的时候,在抚摸光滑和粗糙两种不
样的东西时,老师要准确指着物品并念出
个光滑,一个粗糙。”而且还要能够用不一样的发音、不一样的音量读出来,重复念“光滑”和“粗糙”
这两个词
其他方面的训练过程大体一样,在进行热量的感知时,老师也要念出具
体哪个是热的,哪个是冷的,还有哪个是温的。更重要的是,老师还要把
些相关的词也念出来:热、很热、不太热等。在进行讲授的时候,也要按照
定的原则进行:
必须把所有有关的名字都讲出来:所有可以让儿童在所讲的事物和
其他的名字产生联想的词语。在孩子们进行感知练习的时候,这个物品会和
名字一起进行记忆,所以说在讲名字的时候千万不要说其他的词语。
二、老师要不断进行测试,从而确定自己的任务是不是已经完成,需要
说明的是,这个测试要跟课上讲授的物品以及名称是一致的。
之所以要进行测试,是因为我们要知道儿童是不是把物品和名字结合起
来进行记忆的。
当然,老师也要知道记忆是会出现遗忘的,那么在测验的时候要跟上课
隔出一定的时间。然后,老师要慢慢地、清晰地把教授过的名字讲出来进行
询问:“谁光滑?谁粗糙?”
儿童往往会用动作表示出来,这个时候老师就知道名字和物体是不是整
体都记在了孩子的心里。假如儿童没有做出来,又或是儿童做错了,老师不
应该马上指出错误,要停止测试,等过两天再说。
可是干吗不指正呢?原因是儿童没有将物品和记忆结合起来记忆的时
候,如果想要让这种联系结合起来,那么最应该做的就是要对这种结合记忆
进行反复练习,换句话说,就是要再上上一次课。
在儿童无法回答的瞬间,我们想到的应该是可能儿童注意力不够,没有办
法做到物品和记忆的结合。所以,这个田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换个时间继续
假如我们需要对儿童进行指正,用责备的语气告诉他“你做得不正确
是错误的”等类似的话,那么这个儿童会变得容易愤怒 这个结论会被儿童记录下来,让他不想再继续接受关于名字的训练。不
样的是,假使儿童做错之后让他自己思考,儿童的思维就会变得更清楚,
在下面的练习中儿童还会参与进来。
所以说,在儿童犯错了之后进行纠正会让儿童觉得自己的学习是没有用
的,这个观念会存在于儿童的记忆中,这样他会变得没有自信。作为老师
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。
、假如儿童做的是正确的,那么老师就可以刺激儿童对于物品的神经
反应了。简单地说,就是让儿童讲出名字和相关的词语。
四、这个时候,老师的问题是:“这个叫什么?”儿童会说:“光滑
这种情况下,老师能够让儿童停下来,教会他们正确的读音。
五、做完后让儿童做一次深呼吸,再大声地念出“光滑”这个词。在做
这个练习的时候,老师要及时纠正儿童不准确的发声,或者是要纠正一种发
音的习惯。
在儿童接受了名字练习并进行延伸的时候,也可以说,儿童把名字同生
存世界中相同的事物联系起来的时候,我觉得不用再进行这样的授课了,就
像那些只会浪费时间的课程一样。
儿童进行了几次练习或者仅仅是碰触了表面不一样物体之后,儿童会有
自主进行碰触事物的冲动。再碰触了之后,他们会说出表面是怎么样的或者
是什么材质。
在对一般儿童进行教授的时候,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发儿童对生存环
境的自主探索,我为这样的表现起了一个名字:“探究的自发性。”这个时候
在探索到了一个新的事物,儿童就等于经历了一次幸福。儿童的心里是感到
欣慰和自豪的,这种感觉会激励他们在生存的世界中找到新的感知,让儿童
成为了自主探索者。
老师是作为观察者存在于教学中,他们要保持着自己对儿童的关爱,看
儿童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方法能够把练习延伸到生活中。
页:
[1]